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条石鲷增殖放流的苗种要求、放流场所选择、放流时间、放流方法及放流效果评估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条石鲷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Diagramma pic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331-2021 条石鲷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由浙江省发布的关于条石鲷增殖放流的技术指导文件。该标准规定了条石鲷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亲鱼捕捞、苗种培育、放流规格、放流环境要求、放流操作以及效果评估等内容。以下是对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条石鲷”是指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学名为*Oplegnathus fasciatus*。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对象依据。
苗种培育
在苗种培育阶段,标准要求亲鱼选择时需注意雌雄比例,一般建议为1:1至2:1之间。同时,亲鱼来源应优先考虑本地种群,以减少对野生资源的影响。对于苗种培育密度,标准指出每立方米水体的放养量不宜超过50尾,这样可以保证苗种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提高成活率。
放流规格
条石鲷的放流规格是影响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标准,放流个体的体长应不低于8厘米,体重不低于5克。这样的规格能够确保放流鱼苗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概率。
放流环境要求
放流环境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增殖放流的成功与否。标准强调放流区域应具有适宜的水质条件,包括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5mg/L,pH值应在7.5-8.5之间。此外,底质类型以沙泥混合或软泥为主,且无明显污染源的海域被认为是理想的放流地点。
放流操作
在放流过程中,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将装有鱼苗的容器缓慢浸入水中,待内外温差接近时打开容器释放鱼苗;其次,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放流作业;最后,在放流后一周内安排专人监测放流区域的情况,记录鱼苗活动状况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
效果评估
为了科学评价增殖放流的效果,标准建议采用标记与回收法结合渔获物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在放流后的第一年和第三年分别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回捕调查,计算出放流群体的补充贡献率,并以此作为衡量增殖成效的关键指标。
以上是对《DB33/T 2331-2021 条石鲷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中若干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遵循这些规范不仅有助于提升条石鲷增殖放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能有效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