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内容要求、技术方法和成果形式。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省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编制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ster Planning of Provincial Wetland Park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973-2021福建省地方标准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指导福建省内湿地公园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
1.1 明确了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在于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表明湿地公园建设不仅要注重生态保护,还要考虑其社会经济效益。
二、术语和定义
2.1 对“湿地公园”进行了明确定义: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兼具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特定区域。这一定义强调了湿地公园多重属性,要求在规划时统筹兼顾各方面需求。
三、规划原则
3.1 强调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必须将保护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开展修复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开发利用资源。
四、规划程序
4.1 规定了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分区布局、措施制定等环节。特别指出要充分征求相关利益方意见并组织专家评审,确保方案科学可行。
五、功能区划
5.1 提出应按照生态敏感性和服务功能的不同,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游览区三大功能区。其中,核心区内严格限制人为活动,缓冲区用于科研监测及适度生态旅游,游览区则为公众提供体验湿地文化的场所。
六、保护措施
6.1 在保护措施方面,要求实施植被恢复工程、水体净化工程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重建等项目。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评估各项保护工作的成效。
七、设施建设
7.1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定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减少对原有地貌和植被的影响。对于必要的设施如步道、观鸟台等,需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八、管理机制
8.1 最后,在管理机制上,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此外,还需加强公众参与度,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力度。
以上就是对《DB35/T 1973-2021》中一些重要条款的具体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共同推动福建省湿地公园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