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及监测与记录。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马铃薯早疫病的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Early Blight of Potato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588-2021《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贵州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控工作。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马铃薯早疫病”的概念,即由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叶部病害。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认识基础,确保了所有参与人员在同一语境下讨论问题。
防治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注重化学药剂的应用,还要结合农业措施如轮作制度、合理密植等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此外,还提倡使用抗病品种,并定期监测田间病情发展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部分特别提到要实行两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量。同时建议采用高垄栽培方式,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减轻病害发生几率。
化学防治
对于化学防治,标准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时间和剂量要求。例如,在发病初期即可开始喷洒保护性杀菌剂,间隔7-10天一次,连续施用2-3次。常用的有效成分包括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值得注意的是,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控制用量,防止产生抗药性和环境污染。
生物防治
除了传统的化学手段外,生物防治也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内。鼓励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拮抗菌制剂或植物源农药作为替代方案之一。这类产品通常具有较低毒性且易于降解,符合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至关重要。通过设立固定观察点,记录每次降雨后的情况变化,以及不同地块间的差异表现,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可能爆发的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则需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全面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结论
综上所述,《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层面的内容,同时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各项措施,从而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