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赤眼蜂防治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技术要求,包括防治原理、田间准备、赤眼蜂释放技术、配套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鲜食玉米田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ichogramma Control of Corn Borer in Fresh Corn Fields (DB15T 2167—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鲜食玉米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规程》(DB15/T 2167—2021)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鲜食玉米田间害虫防控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适用范围、术语定义到具体操作流程都进行了详尽规定,下面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适用范围部分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采用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的鲜食玉米种植区。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内蒙古地区的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实践,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指导。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中,“玉米螟”被定义为危害玉米植株的主要害虫之一,“赤眼蜂”则是用于生物防治玉米螟的有效天敌昆虫。这一清晰的概念界定有助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内容并正确执行相关措施。
接下来是关键的操作步骤:
- 放蜂时间:标准建议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之间释放赤眼蜂。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玉米螟幼虫开始大量孵化,此时释放赤眼蜂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其种群数量。
- 放蜂数量:每公顷放蜂量应不少于30万头。此数值是基于多年试验结果得出的最佳密度,既能保证足够的捕食效果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释放方法:采用悬挂法或地面撒播法将装有赤眼蜂卵卡的纸片放置于田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
- 监测与评估:定期检查田间的玉米螟卵块及成虫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的放蜂计划。通过持续监测可以及时了解防治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
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操作人员需穿戴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农药等化学物质;同时要确保所使用的赤眼蜂来源可靠无污染。
总之,《鲜食玉米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指南,而且结合了当地实际生产条件,对于提高鲜食玉米产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农业工作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促进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