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旱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作业质量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评定规则。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水旱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的作业质量评价。
Title:DB42T 1657-2021 Straw Returning Tiller Operation Quality for Water and Drought High-stubble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657-2021《水旱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 作业质量》是湖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水旱田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的作业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等内容。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作业质量要求
# 3.1 秸秆切碎长度
标准要求:切碎后的秸秆长度应小于或等于100mm,且长度大于50mm的秸秆占比不超过20%。
解读:这一指标直接关系到后续播种的质量和作物的生长情况。如果秸秆过长,不仅会影响土壤与种子的接触,还可能阻碍种子发芽和根系发育。因此,控制秸秆长度在合理范围内是确保农田作业质量的关键。
# 3.2 土壤翻耕深度
标准要求:在水田作业时,翻耕深度应在120mm~180mm之间;在旱地作业时,翻耕深度应在150mm~220mm之间。
解读:翻耕深度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养分分布。对于水田来说,适度的浅层翻耕可以减少水分流失并保持土壤湿度;而对于旱地,则需要更深的翻耕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深入发展。
# 3.3 杂草覆盖率
标准要求:作业后杂草覆盖率应低于20%。
解读:杂草过多会与农作物争夺光照、水分和养分,影响作物产量。通过控制杂草覆盖率,能够有效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并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检验方法
# 4.1 秸秆切碎长度检测
采用随机取样法,在作业区域随机抽取至少5个样本点,每个点采集约1kg样品,利用专用工具测量每片秸秆的长度,计算平均值及符合规定的比例。
解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准确反映实际作业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取样过程中要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避免因局部操作不当导致结果偏差。
# 4.2 土壤翻耕深度测定
使用专业仪器(如探针式测深仪)沿直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深度数据,取多个数据点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解读:正确选择测量位置和频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坡地或地形复杂的地块上,应适当增加测量次数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
判定规则
当所有项目均达到上述标准要求时,则判定该次作业质量合格;若有任一项不符合规定,则视为不合格。
解读:此规则明确了合格与否的标准界限,便于使用者快速判断作业成果是否达标。同时强调了全面检查的重要性,防止因忽视某些细节而导致整体评价失准。
综上所述,《水旱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 作业质量》标准为规范相关设备的操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