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栽培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小麦或油菜收获后进行直播棉花栽培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tton Direct Seeding Cultivation after Wheat (Rapes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339-2021 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为麦(油)后直播棉花的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条文: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无污染的土地作为种植区域。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土地条件的重要性。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中等以上的肥力能够保证棉花在生长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养分。同时,良好的排灌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旱涝灾害对棉花的影响,确保其健康生长。
播种时期
条文: 棉花播种时间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具体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调整。
解读: 播种期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和品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大多数地区适宜播种的时间段,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但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播种时间。
种子处理
条文: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和消毒处理,确保种子质量。
解读: 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棉花的出苗率和抗病能力。通过精选去除杂质和劣质种子,并采用合适的消毒方法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施肥管理
条文: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应遵循“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的原则。
解读: 合理施肥是保证棉花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底肥使用有机肥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而追肥则需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分配肥料种类和用量,特别是在花铃期增加施肥量,有助于促进棉铃发育,提高单株产量。
病虫害防治
条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措施进行控制。
解读: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预防性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等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则应及时准确地诊断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理,尽量避免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收获
条文: 当棉铃开裂率达到70%以上时即可开始采摘,分批采收以保证棉花品质。
解读: 正确把握收获时机对于提升棉花品质至关重要。过早采摘会导致纤维长度不足,影响纺织性能;而延迟采摘则可能因天气原因造成烂铃损失。分批采收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保持棉花的新鲜度和纯净度。
以上是对《DB34/T 1339-2021 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遵循这些技术要求,可以有效提高麦(油)后直播棉花的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