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棚作物水肥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要求、系统组成、设备配置、操作流程及维护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大棚作物水肥管理的农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oT-based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of Greenhouse Crop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799-2021《大棚作物水肥管理物联网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棚作物的水肥管理操作流程,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规程中明确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等专业术语的概念。例如,“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设施、设备连接起来,并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数据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技术体系。这一定义为后续章节的技术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系统组成与功能要求
规程规定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应由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器、中央处理器以及执行机构四部分构成。其中,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及土壤养分含量;数据采集器则负责接收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上传至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依据预设算法做出决策并发送指令给执行机构,从而自动调整灌溉量或施肥量。此外,还要求系统具备远程访问能力,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掌握大棚内情况。
数据采集与传输
在数据采集方面,规程强调了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性。建议使用高精度传感器,并定期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可靠。同时指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需采取措施防止误报现象发生。对于数据传输环节,则推荐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如GPRS或者NB-IoT,这样可以减少布线麻烦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
智能化控制策略
智能化控制是本规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规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灌溉施肥优化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求差异、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来动态调整供水供肥方案。具体来说,当检测到土壤含水量低于设定阈值时,系统会启动增湿程序;若发现某一区域肥料浓度过高,则立即停止喷洒直至恢复正常水平为止。
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规程特别强调了安全性问题。首先要求所有电气元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且要有可靠的接地保护装置;其次,在设计软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防护,比如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新补丁等方法来抵御黑客攻击;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响应处理。
实施效果评估
规程最后还给出了如何评价一个成功的项目实施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是否达到了预期产量目标;二是检查实际用水量与计划用水量之间的差距大小;三是观察作物品质是否有明显改善;四是听取用户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该系统的满意度高低程度等等。
综上所述,《大棚作物水肥管理物联网技术规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框架,而且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共同推动我国现代农业朝着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