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过程模型的细度要求、建模规则及应用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
Title:Detailing Standard for BIM in Cast-in-place Concrete and Masonry 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ces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40-2021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过程模型细度标准》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提供了指导。该标准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和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过程模型细度进行了规范,确保了模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首先,标准中明确了施工过程模型细度分为LOD200、LOD300、LOD400三个等级。LOD200表示初步设计阶段的模型细度,要求模型包含基本的构件信息,如混凝土柱、梁、板等的基本几何形状和位置。LOD300为施工图设计阶段,需增加更多的细节,包括钢筋布置、模板支撑系统等。LOD400则对应施工阶段,要求模型包含详细的施工工艺信息,如混凝土浇筑顺序、养护措施等。
其次,标准强调了模型信息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不同专业间的模型应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冲突或错误。例如,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的模型需相互校核,确保管线布置不会影响结构安全。对于砌体结构,墙体开洞的位置必须与电气设备安装位置相匹配。
再者,标准还特别提到模型数据交换的要求。施工单位应能够从设计单位获取符合LOD300要求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至LOD400。同时,施工单位还需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测量数据反馈给设计单位,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模型更新频率。在施工准备阶段,每周至少更新一次模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后,每日更新一次。这样可以保证模型始终反映最新的现场情况,为施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标准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模型,比如建立BIM协同平台,实现多用户在线编辑和实时同步。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总之,《DB11/T 1840-2021》为推动北京市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