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21-20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生物药品制品制造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性指导文件。该标准对生物药品制品制造项目的环评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的规范和要求,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相关术语的定义,如“生物药品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产品,包括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等。明确这些术语有助于在环评过程中统一各方的理解,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标准的要求,在进行环境影响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生物药品制品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例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微生物菌种等可能会对水体、大气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进行全面评估,并筛选出关键的评价因子。这一步骤对于后续制定污染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污染防治措施
标准特别强调了污染防治措施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环境保护的需求。比如,在废水处理方面,应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排放达标;对于废气处理,则需设置高效的除尘、脱硫装置,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此外,还应对危险废物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环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准指出,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项目所在地居民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信息,以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公正,同时也能增强当地民众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度。
结论与建议
最后,标准提出了综合性的结论与建议。基于前面的各项分析结果,给出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的专业意见,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还包括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旨在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