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兴安岭南麓灌溉区藜麦栽培的产地环境、整地作畦、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兴安岭南麓灌溉区藜麦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maranth Cultivation in the Irrigation Areas of the Southern Foot of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该区域的灌溉区在藜麦栽培上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DB15/T 2114—2021《大兴安岭南麓灌溉区藜麦栽培技术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选址与整地
条文: 藜麦种植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地。土壤pH值应在6.0-8.0之间,前茬作物以豆科植物为佳。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土壤环境对于藜麦生长的重要性。平坦的地势有助于均匀灌溉,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根系腐烂。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养分的吸收,而豆科植物作为前茬能够增加土壤肥力,为藜麦提供更好的生长基础。
种子处理
条文: 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和消毒处理。精选后的种子发芽率应不低于90%,并使用杀菌剂拌种以预防病害。
解读: 高质量的种子是获得高产的前提。通过精选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种子,确保每一颗下种的都是健康且具备强生命力的种子。同时,杀菌剂的使用能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保障幼苗健康成长。
播种密度与方式
条文: 每公顷播种量控制在3kg左右,行距保持在30cm,株距约15cm。采用机械播种的方式可提高效率并保证均匀性。
解读: 合理的播种密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促进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机械播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使得每一块田地都能得到一致性的管理。
灌溉管理
条文: 生长期需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适量灌溉,特别是在开花期和灌浆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解读: 不同生长阶段对水的需求不同,尤其是开花和灌浆时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缺水会导致花粉活力下降以及籽粒发育不良等问题,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土壤湿度变化,及时补充水分。
施肥方案
条文: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则主要集中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施加适量速效肥料。
解读: 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能力;而化学肥料则能快速补充营养元素。合理安排施肥时间,既能满足作物各阶段的需求,又能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或浪费。
病虫害防治
条文: 定期巡查田间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控。
解读: 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是保护作物免受损害的有效手段。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等简单易行;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显著但需谨慎使用以免影响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
以上就是关于DB15/T 2114—2021中几个核心部分的具体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