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近海海域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程序,适用于山东省近海海域海蜇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 of Stock Enhancement Release Effects in Offshore Waters - Sea Jelly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331—2021《近海海域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中关于海蜇的评估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在“4.3.1”部分,明确指出评估应在放流后1至3个月内进行,这是基于海蜇生命周期和生长速度确定的最佳时间窗口。此期间内海蜇个体较大,便于观察其存活率及生长情况。
根据“5.1”条款,要求选择不少于3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站位,并确保站位间的距离符合规定。这有助于全面反映不同区域内的增殖效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2.1”强调了使用标记法或直接捕捞计数法统计放流种群数量。标记法适用于长期跟踪研究,而直接捕捞计数法则适合短期快速评估,二者结合可提供更完整的数据支持。
“6.3.1”规定了测定指标包括体长、体重等基本参数,同时还要测量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等。这些数据能够揭示外界条件对海蜇生长的影响程度。
另外,“8.1”提到效果评价应综合考虑生物量变化、经济价值提升以及生态功能恢复等多个维度。这体现了该标准不仅关注单一指标,而是从多角度衡量增殖放流的实际成效。
综上所述,DB37/T 4331—2021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了评估工作的严谨性与有效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上述要点执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