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水鱼类增殖放流的总体要求、苗种采购与验收、暂养与运输、放流操作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开展的海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awater Fish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280-2021《海水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用于指导和规范海水鱼类增殖放流的技术操作。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3.1 增殖放流苗种质量要求
该部分规定了增殖放流苗种的质量标准,包括苗种来源、健康状况、规格等。苗种应来源于合法的育苗场,并经过检疫确保无疾病传播风险。苗种规格需符合放流区域的生态需求,通常要求体长达到一定标准,以提高存活率。
4.1 苗种准备
在苗种准备阶段,需要对苗种进行适应性驯化处理,使其逐步适应即将放流海域的环境条件。这包括温度调节、盐度适应以及投喂适应性训练等。此外,还需对苗种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监测其生存状况和迁移路径。
5.1 放流时间和地点选择
选择合适的放流时间和地点是成功实施增殖放流的关键。时间上应避开恶劣天气和捕捞高峰期,选择有利于苗种存活的时间段。地点则需根据目标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来确定,通常会选择适宜的潮间带或浅海区域。
6.1 放流方式
放流方式直接影响到苗种的存活率。推荐使用滑道式放流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减少苗种与硬质表面的碰撞损伤,同时提供一个平稳的过渡环境。操作时应缓慢释放,避免一次性大量投放导致拥挤和压力。
7.1 放流后监测
放流后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苗种存活率、生长情况及环境影响评估。通过定期采样调查,获取数据以评估放流效果。同时,还需关注放流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确保增殖放流活动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条文构成了整个增殖放流过程的基础框架,每一步骤都旨在最大化增殖放流的效果,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