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技术要求,包括评估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评估指标及结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Stock Enhancement Release Effect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是中国天津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科学评估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行政区域内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后的效果评估活动。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对象,确保评估工作的地域性和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增殖放流:指通过人工方式将养殖或捕捞的中国对虾苗种投放到自然水域中,以增加野生资源数量的行为。
- 放流密度:单位面积内放流的中国对虾苗种数量,通常以尾数/公顷表示。这一定义帮助确定放流的数量是否合理,影响生态平衡。
3. 评估指标体系:
- 生物学指标:包括放流后中国对虾的存活率、生长速度、繁殖成功率等。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增殖放流的实际成效。
- 生态学指标:涉及放流区域的水质变化、底栖生物多样性以及饵料基础的变化。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价增殖放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评估方法:
- 现场调查:采用定点采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数据。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最直观的数据支持。
-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如体长、体重、性腺发育程度等。实验室分析能更深入地了解放流效果。
5. 评估报告编制:评估结束后需形成书面报告,内容应涵盖评估目的、方法、结果及建议。报告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重要成果,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6. 实施要求:强调了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要求评估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同时,还规定了评估周期和频率,确保评估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以上条文的解读可以看出,《DB12/T 1021—2020》为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从评估的目的、方法到结果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对于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