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主要病虫害、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及防控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设施草莓生产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Title: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gulations f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Strawberry in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009—2020《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规程》是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施草莓种植中病虫害防控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4.2.3 病虫害监测”部分规定了应设置固定观察圃,每10亩设一个观察点,并要求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这一措施旨在通过系统的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后续的防控提供依据。定期检查可以确保在病虫害初期就能被发现,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
其次,“5.2.1 种苗选择”强调种苗必须来自无检疫性病虫害的地区,并且要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这一步骤对于防止外来病虫害的引入至关重要。种苗作为生产的基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几率。因此,选择健康的种苗是实现绿色防控的第一步。
再者,“6.1.2 物理防治”提出了多种物理方法来控制病虫害,如黄板诱杀、银灰膜驱避等。这些方法不仅环保而且效果显著。例如,黄板能够有效吸引并捕捉蚜虫等害虫,而银灰膜则可以通过反射阳光干扰害虫的趋光性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这种方法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
最后,“7.2 安全间隔期”明确规定了最后一次用药至草莓收获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规定的安全间隔期。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上市草莓不含残留农药,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规程》从病虫害监测、种苗选择、物理防治到安全间隔期等多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指导原则,为设施草莓的绿色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遵循该规程不仅能有效防控病虫害,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