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鳢人工繁殖的术语和定义、亲鱼选择与培育、催产、孵化及鱼苗培育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乌鳢的人工繁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Black Fis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512-2020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乌鳢人工繁殖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养殖者科学、高效地开展乌鳢的人工繁殖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亲鱼选择与培育
1. 亲鱼年龄与体重:规程指出,用于繁殖的乌鳢亲鱼应为2龄以上,雌鱼体重应在750克以上,雄鱼体重在500克以上。这是因为达到一定年龄和体重的乌鳢性腺发育更为成熟,能够提高受精率和孵化成功率。
2. 健康状况检查:要求亲鱼无病害、无外伤、体表光滑、鳞片完整、鳍条无损。这有助于确保亲鱼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避免因健康问题影响繁殖效果。
二、催产与孵化
1. 催产药物及剂量:规程推荐使用LRH-A2作为主要催产剂,雌鱼剂量为6-8微克/千克体重,雄鱼减半。同时可配合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剂量为800-1000国际单位。正确的药物组合和剂量能有效刺激亲鱼排卵和排精。
2. 孵化条件:孵化用水需经过过滤处理,水温控制在22-28摄氏度之间,pH值保持在7.0-8.5范围内。水体溶氧量不得低于5毫克/升。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受精卵的存活率和孵化率。
三、苗种培育
1. 苗种密度:刚孵化出的乌鳢苗种密度建议控制在每平方米3万尾以内。随着苗种的成长,逐步降低密度至每平方米5000尾左右。合理的密度可以防止过度拥挤导致的生长抑制现象。
2. 饲料投喂:初期以轮虫为主食,当苗种长至3厘米时开始投喂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当苗种体长达5厘米以上时,可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科学的投喂策略有助于促进苗种快速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是对《DB34/T 512-2020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规程》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遵循这些技术要点,能够显著提升乌鳢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为养殖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