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及成果提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其相关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Ore Deposi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309—2021《矿床三维地质建模规范》是山东省发布的关于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技术标准。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了“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概念为基于矿床地质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反映矿床空间结构和属性特征的三维模型。这一定义强调了模型需要综合考虑空间位置与属性特征两个关键要素。
其次,在数据采集与处理章节中规定,原始数据应包括地质观测、钻探、物探等多源信息,并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坐标转换、数据清洗等,确保数据质量满足建模需求。特别是对于钻孔数据,要求提供岩性描述、样品分析结果以及孔位坐标等完整信息。
再者,在模型构建方法上,标准推荐采用块体模型法、表面模型法或混合模型法。其中块体模型适用于表达连续矿体;表面模型适合于不规则边界矿体;而混合模型则结合两者优势用于复杂矿床。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需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此外,关于模型验证环节,标准指出必须通过野外实测数据、工程揭露数据等方式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交叉验证法或者独立验证法来评估模型准确性,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地下矿床的实际状况。
最后,在成果输出方面,标准强调最终成果应包含三维可视化展示、定量统计分析报告等内容,并且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规定。同时建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发布成果,便于后续管理和应用。
以上是对DB37/T 4309—2021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