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褶皱臂尾轮虫在海水土池中的培养场地选择、培养准备、培养方法、日常管理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褶皱臂尾轮虫在海水土池中的规模化培养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ure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in Seawater Earth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371—2021褶皱臂尾轮虫海水土池培养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发布的关于褶皱臂尾轮虫海水土池培养的技术规范。以下从该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标准规定了培养环境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基本参数。其中,温度应保持在20℃-30℃之间,盐度范围为25‰-35‰,溶解氧浓度不得低于4mg/L。这些指标是保证轮虫正常生长繁殖的基础条件,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存状态。
二、池塘准备
池塘面积建议控制在0.5公顷至2公顷之间,水深维持在80cm-150cm范围内。在放苗前需要彻底清塘消毒,并施加适量有机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同时要设置好进排水系统,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
三、苗种投放
初次投放时每立方米水体投放密度为2万只左右,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投放前需对苗种进行健康检查,选择活力强、规格均匀的个体作为种源。
四、日常管理
包括水质调控、投喂管理和病害防治三个方面。水质调控主要通过定期换水来实现;投喂则以单细胞藻类为主辅以悬浮颗粒饲料;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五、收获与运输
当达到一定产量后即可开始收获作业,通常采用网具捕捞的方式进行。收获后的轮虫应及时冷却处理并尽快运往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低温环境以延长保鲜时间。
以上就是关于DB21/T 3371—2021褶皱臂尾轮虫海水土池培养技术规程中一些重要条文的具体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