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鳗草实生苗的培育和移植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种子采集与处理、育苗过程、移植方法及后续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鳗草实生苗的培育和移植相关活动。
Title:Seeds and seedlings breeding and transplant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Zostera marin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366—2021 鳗草实生苗培育及移植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鳗草实生苗的培育和移植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子采集部分,标准规定应在每年8月至9月间进行种子采集,此时种子成熟度最佳。采集时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并且采集的种子要立即运回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导致种子质量下降。
其次,在育苗基质准备上,标准要求使用疏松透气、保水性强的基质。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泥炭土与珍珠岩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方式作为育苗基质。这样的基质能够保证幼苗根系的良好发育,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管理。
再者,在播种环节,标准强调要控制好播种深度和间距。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以种子直径的2-3倍为宜,行距保持在5-10厘米左右。这样既能确保种子顺利萌发,又能为后期植株生长留出足够的空间。
关于移植阶段,标准指出当幼苗长至4-6片真叶时即可进行移植。移植前需要先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并施加适量的基肥。移植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损伤幼苗根系,移栽后要及时浇透水并做好遮阴措施,帮助幼苗适应新的生长环境。
最后,在日常管理方面,标准建议定期检查苗圃内的温湿度条件,适时调整灌溉频率和施肥量。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止土壤过干或积水现象发生,以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
这些条文从种子采集到最终移植都给出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而言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可以有效提高鳗草实生苗培育的成功率,为后续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