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金耳设施大棚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设施、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培养料配方与配制、装袋与灭菌、接种与发菌管理、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金耳在设施大棚内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olden Ear Cultivation in Facility Greenhou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17T 005-2020 金耳设施大棚栽培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地方标准制定的关于金耳在设施大棚中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与术语
本标准规定了金耳设施大棚栽培的基本要求、环境条件、栽培设施、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内容。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采用设施大棚栽培金耳的生产活动。其中,“金耳”是指担子菌纲银耳目的一种食用菌,学名为Tremella aurantia Berk.。
二、环境条件
1. 温度:金耳生长适宜温度为18℃至2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发育。
2.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基质含水量控制在60%-70%范围内。
3. 光照:弱光有利于金耳子实体形成,但需避免强直射阳光直射。
三、栽培设施
1. 大棚结构:选用钢架结构,确保坚固耐用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2. 基质准备:以棉籽壳为主料,加入适量麸皮、玉米芯等辅料混合制成培养基质,并经过灭菌处理后使用。
3. 灭菌设备:配备高压蒸汽灭菌锅或其他高效灭菌装置,保证灭菌效果达到标准要求。
四、栽培管理
1. 菌种选择: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作为接种材料。
2. 接种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接种工作,防止杂菌污染。
3. 发菌期管理:发菌室温度维持在20℃左右,保持通风良好,定期检查菌袋状态。
4. 出菇期管理:当菌丝长满袋后移入出菇房内,适当增加光照时间,调节温湿度条件促进子实体分化和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如物理方法(紫外线灯照射)、化学药剂喷洒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防控。
六、采收标准
当金耳子实体完全展开且颜色变为橙黄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要小心操作以免损伤周边组织,并尽快送入冷库预冷保存直至加工利用为止。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3417T 005-2020》从多个方面对金耳设施大棚栽培给出了具体指导,有助于提高产量质量并减少资源浪费。希望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