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原则、程序、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X2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328-2020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是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与评估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适用范围
- 标准适用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因人为活动导致的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对象,即江西省内的人为因素引起的湿地生态问题。
2. 术语和定义
-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其结构、功能及服务价值受损的现象。
- 明确了“湿地”、“生态环境损害”等核心概念,为后续评估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3. 基本原则
- 科学性:确保评估方法科学合理,数据准确可靠。
- 客观性:评估过程应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 可操作性:制定的操作规程需简单明了,便于实际执行。
- 综合性: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4. 鉴定评估程序
- 现场勘查:对受损湿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
- 数据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水质、植被等方面的样本检测。
- 损害识别:确定损害类型(如物理破坏、污染等)及其程度。
- 损害量化:运用模型或公式计算损害的具体数值。
- 报告编制:形成详细的评估报告,提出修复建议。
5. 损害分类与量化
- 物理损害:如围垦、填埋等行为造成的空间占用。
- 化学损害:污染物排放引起的水质恶化。
- 生物损害:外来物种入侵影响本地物种生存。
每类损害都有相应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例如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衡量生物损害的程度。
6. 恢复措施建议
- 针对不同类型的损害提出具体的修复方案,比如植被恢复、水体净化工程等,并给出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
7. 附录部分
- 提供了常用的技术参数表、参考文献列表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标准。
以上内容是基于标准文本提炼出的重要条目,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说明。实际工作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和技术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