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成果编制和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近岸海域空间资源的动态监视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ynamic Monitoring of Nearshore Marine Spatial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217—2020《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近岸海域空间资源的动态监视监测工作。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近岸海域”、“空间资源”等关键术语的定义。例如,“近岸海域”是指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至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域,这一定义为监测工作的区域划定提供了依据。“空间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明确了监测内容的范畴。
监测内容与方法
在监测内容方面,标准要求涵盖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四个方面。对于物理环境监测,规定了水温、盐度、潮位等要素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化学环境监测则涉及海水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等的检测频率和质量控制措施;生态环境监测重点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而人类活动影响监测则需记录船舶交通、工程建设等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过程中强调了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提倡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效率。同时指出,所有原始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处理环节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监测结果。
结果报告与应用
关于成果输出,标准提出应编制年度或专项工作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监测概况、主要发现、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此外还鼓励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政策制定、生态保护规划等领域,发挥科学决策支持作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不仅为山东省内相关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也为其他沿海地区开展类似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