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浅山区造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造林地选择与准备、树种选择、造林方法、抚育管理及检查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浅山区范围内的造林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fforestation in Hilly Areas - DB11/T 1779-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779-2020《浅山区造林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浅山区造林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造林地选择与准备
根据标准第4.1节,造林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特别是对于坡度在15°至25°之间的浅山区,要求土壤厚度不得少于30厘米,并且要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在准备阶段,需要清除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等障碍物,并进行适当的整地,确保苗木能够顺利扎根生长。
2. 树种选择与配置
标准第5.1节指出,树种的选择应当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对于浅山区,推荐使用油松、侧柏等耐旱性强的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同时,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建议采用混交林模式,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3. 苗木规格与栽植
按照标准第6.2节的规定,用于造林的苗木高度应在40厘米以上,地径不低于0.5厘米,且无明显病虫害。栽植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回填土要压实,以减少空隙,提高成活率。特别是在春季干旱地区,栽植后要及时浇透定根水,并采取覆盖措施保持土壤湿润。
4. 抚育管理
标准第8.1节强调了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定期除草、松土、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幼林期要加强灌溉管理,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应适时补充水分,避免因缺水导致苗木死亡。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浅山区造林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造林前准备到后期管理的全过程指导,还特别突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理念,这对于促进浅山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