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坡地建植刺果甘草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坡地刺果甘草的种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nting Glycyrrhiza Inflata on Slope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794—2021坡地建植刺果甘草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刺果甘草在坡地环境下的种植和管理制定的技术规范。该规程从选址、整地、播种到后期管护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刺果甘草的成活率和产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一、选址与整地
规程中明确规定,选择坡度不超过25°的地块作为种植区域,并要求土壤pH值保持在6.5-8.5之间。在整地过程中,需清除杂草及石块,深耕20-30厘米,确保土层疏松透气。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坡面应修建梯田或设置挡土墙,并在四周挖排水沟,以利于雨季排水。
二、播种方法
刺果甘草种子需要经过预处理才能播种。具体做法是将种子放入40℃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备用。播种时间宜选在春季或秋季,采用条播方式,行距为30厘米,株距为15厘米。每穴播3-5粒种子,覆土厚度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
三、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保证全苗。当幼苗长至5-10厘米高时进行第一次间苗,保留健壮苗;当苗高达到2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间苗,最终定苗。在整个生长期内要定期除草松土,特别是在雨季前后要加强管理,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另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追肥,一般每年施肥两次,分别在春夏季和秋冬季进行。
四、病虫害防治
规程特别强调了对常见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以及蚜虫等的有效防控措施。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摘除受害叶片并集中销毁;对于虫害,则可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喷洒防治。同时提倡采用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积累,增强作物抗性。
五、采收与加工
刺果甘草通常在栽种后的第三年进入收获期。采收时间为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收获时先割去地上茎叶,再小心挖掘地下部分,注意不要损伤主根。采收后的鲜品需立即清洗干净,去除泥土杂质后摊晒或烘干即可入库保存。
以上就是对《DB23/T 2794—2021坡地建植刺果甘草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