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蜂群管理、季节性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蜂蜜生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中华蜜蜂的饲养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pis Cerana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DB33/T 101—2019 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为中华蜜蜂的科学养殖提供了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是关于蜂场选址的要求。标准指出蜂场应选择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设立,具体来说,距离垃圾处理场、化工厂等污染源至少2000米以上,距离畜禽养殖场至少500米以上。这一规定旨在避免环境污染对蜜蜂健康的影响,确保蜂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其次在蜂群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定期检查蜂巢状态,及时清理死蜂和病虫害。特别提到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防止蜂群出现疾病或寄生虫感染。对于发现的病弱蜂群,应当立即隔离治疗,并且不得与健康的蜂群混合饲养。
再者,在饲料供给上,标准提倡使用天然花蜜作为主要蜜源,同时也可以适量补充人工糖浆。但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含有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残留的人工饲料,以保证蜂蜜纯度。此外,还要求养蜂人记录每次喂养的时间、数量以及来源等信息,便于追溯管理。
最后是关于产品采集与加工环节的规定。标准要求采收蜂蜜时必须保证蜂箱内有足够储备蜜供蜂群过冬所需,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6公斤。并且明确规定了不同月份允许采集的次数上限,比如春季一般不超过两次,夏季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对于蜂蜜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也有严格限制,不得超过45℃,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蜜蜂饲养管理的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养殖水平,保障产品质量,促进这一传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