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锥(板)栗林下棘托竹荪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栽培季节、菌种选择与培养、林地准备、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锥(板)栗林下棘托竹荪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ctyophora under Chestnut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11T 69─2017《锥(板)栗林下棘托竹荪栽培技术规程》是浙江省丽水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锥栗林下种植棘托竹荪的技术流程。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标准规定栽培地应选择在海拔300-800米的锥栗林下,土壤pH值为5.5-7.0,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要求清除林下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并将土壤翻耕深度达20-30厘米。这一要求确保了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和适宜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棘托竹荪菌丝体的生长发育。
二、菌种选择与处理
选用经过鉴定并符合GB/T 17249要求的优质棘托竹荪菌种。使用前需将菌种瓶表面酒精消毒,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打开瓶口,将菌种块掰成核桃大小的小块备用。此步骤强调了菌种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无菌操作的必要性。
三、栽培季节与方法
最佳栽培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6月。采用条播方式,在整理好的地块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将处理好的菌种均匀撒入沟中,覆土厚度控制在3-5厘米。同时每隔5行留出一条宽50厘米的操作道。这种布局便于后期管理和采收。
四、田间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干旱时可适当灌溉。定期检查林地卫生状况,及时清理病残植株和杂物。此外还需注意防止鸟类等动物对栽培区域造成破坏。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五、采收与加工
当子实体长至10-15厘米高且尚未完全展开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应及时摊晾或烘干处理以防止腐败变质。对于不同用途的产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工工艺,如用于鲜销则需保证其新鲜度;若作为干品出售,则要确保干燥彻底且色泽正常。
六、环境保护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得随意丢弃废弃物,提倡循环利用资源。例如可以将修剪下来的树枝粉碎后还田作肥料使用,既节约成本又能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该标准不仅涵盖了从准备到收获再到后续处理的全过程指导,还特别注重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