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培育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播种育苗、扦插育苗、苗期管理、出圃要求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闽楠轻基质容器苗的培育和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Phoebe bournei Light Substrate Container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11T 55─2016 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培育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和规范闽楠苗木的培育过程,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以下将对规程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育苗基质的选择与配制
根据规程要求,育苗基质应具备良好的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具体来说,基质的物理性质如容重、孔隙度等需符合规定标准。例如,基质的总孔隙度应在60%-70%之间,其中通气孔隙度不低于30%,持水孔隙度不超过40%。此外,基质的化学性质也至关重要,pH值宜控制在5.5-6.5范围内,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20%。为了确保基质质量,还应定期检测其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微量元素铁、锌、锰等。
二、播种与扦插繁殖
规程中明确了播种和扦插的最佳时间。播种一般安排在春季3月至4月间,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扦插则建议在夏季6月至8月期间进行,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穗,长度保持在10-15厘米左右,保留顶部2-3片叶子。插穗处理时需去除下部叶片,并蘸取适量生根粉以促进生根。
三、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整个培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规程指出,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揭去覆盖物,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浇水。当幼苗长至5-10厘米高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但要避免强光直射。同时,还需注意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喷洒无公害农药,如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另外,在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常为30天左右),应开始追施肥料,初期以氮肥为主,后期逐渐增加磷钾肥比例,直至出圃前一个月停止施肥。
四、出圃标准
最后,规程对出圃苗木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合格的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应当具备完整的根系结构,无明显机械损伤;高度应在25-30厘米之间,地径不少于0.5厘米;叶片浓绿健壮,无病虫害痕迹;并且能够适应运输及栽植环境条件。只有达到这些标准的苗木才能被认定为合格品并允许出圃。
综上所述,《DB3311T 55─2016 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从育苗基质的选择与配制、播种与扦插繁殖、苗期管理和出圃标准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为闽楠苗木的大规模优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遵循该规程不仅有助于提升苗木品质,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