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的场地与设施、亲虾选择与培育、催产孵化、溞状幼体培育、无节幼体培育、蚤状幼体培育及稚虾培育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日本对虾的人工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Seedling Culture of Japanese Penaeid Shrimp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技术规范(DB3302/T 002-2018)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日本对虾的人工育苗过程,提高育苗成功率和虾苗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孵化池准备
标准要求孵化池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确保无病原菌残留。具体做法包括排干池水,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至少7天的空置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为幼虾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2. 水质管理
水质是影响日本对虾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规定孵化用水需经过过滤处理,保证水质清澈透明,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维持在7.8至8.6之间。此外,定期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一旦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其水平。
3. 种虾选择与培育
用于繁殖的种虾应来自健康无疾病的亲虾群体,且体长达到一定标准。标准强调要加强对种虾日常管理,包括合理投喂优质饲料、控制光照时间以及保持适宜的水温(通常为24℃~28℃)。良好的种虾状态能够显著提升受精卵的质量及孵化率。
4. 受精卵孵化条件
受精卵孵化期间需要严格控制温度、盐度等因素。标准指出最佳孵化温度范围为26℃~30℃,盐度保持在25‰左右。同时建议采用循环水流系统来促进氧气交换,避免因缺氧导致的死亡现象。
5. 幼虾培育阶段
当幼虾孵化出来后转入专门设计的小型培育池内继续饲养。此阶段重点在于提供充足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如轮虫、卤虫幼体等),并逐步过渡到配合饲料。另外还需注意观察幼虾活动情况,及时调整密度以防止拥挤造成的压力。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整个日本对虾人工育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遵循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有效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