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蜂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蜂群准备、蜂毒采集设备、采集方法、质量控制、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蜂毒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ee Venom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2/T 184-2018《蜂毒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浙江省地方标准,为规范蜂毒采集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蜂群选择与准备
标准指出,用于采集蜂毒的蜂群应健康无病害,且蜂王产卵能力强。在采集前一个月内,需对蜂群进行强化饲养,确保蜜蜂群体强壮。具体措施包括补充优质花粉和蜂蜜,保持巢脾清洁,避免农药残留污染。
二、采集器具准备
要求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电刺激器和集毒板。电刺激器电压应稳定在30-50伏特之间,电流强度控制在0.3-0.5毫安。集毒板需采用不锈钢材质,表面光滑无毛刺,并定期清洗消毒。
三、采集环境条件
规定采集应在晴朗天气下进行,气温保持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60%-70%为宜。风速不超过3米/秒。采集时间一般选在上午9:00至下午4:00之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四、采集操作步骤
1. 将蜂箱移至采集区,打开巢门让蜜蜂出巢活动。
2. 使用电刺激器均匀施加电压,持续时间为5-7秒。
3. 收集到的蜂毒液体应及时转移至无菌容器中,避光保存于-18℃以下冷冻。
4. 每次采集后检查设备完好性,清理集毒板。
五、安全防护措施
采集人员必须穿戴专用防护服、面罩和手套。作业时要防止蜜蜂蜇伤,如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工作并就医。采集结束后彻底清洗身体和衣物。
六、质量检测要求
蜂毒产品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包括水分含量、纯度、重金属含量等指标。不合格品不得流入市场。同时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核心要点,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保障蜂毒产品质量,促进养蜂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