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米蛾卵繁育赤眼蜂的技术要求、环境条件、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利用米蛾卵繁育赤眼蜂的生产与应用过程,为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aring Trichogramma using Corcyra cephalonica Eg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米蛾卵繁育赤眼蜂技术规程》DB14/T2195-2020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利用米蛾卵来繁育赤眼蜂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主要适用于以米蛾为寄主的赤眼蜂繁育工作,对确保赤眼蜂质量、提高天敌昆虫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中明确要求种虫来源必须可靠,种虫应从健康无病的种群中采集,并且在繁殖前需要经过检疫确认无害虫和病原体感染。这一步骤对于保证后续繁育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在饲养环境方面,规定了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条件。例如,标准指出室内饲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之间,同时需提供适当的光照时间。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米蛾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量,从而影响最终赤眼蜂的数量与质量。
再者,关于米蛾卵的收集与处理也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在米蛾产卵高峰期及时收集新鲜卵块,并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污染。此外还强调了卵块大小的选择,一般建议使用直径约0.8毫米以上的卵块作为接种材料,这样可以提高孵化率并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另外,对于接种操作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接种密度、接种方法等细节问题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比如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可容纳一定数量的米蛾卵,超过此范围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或影响幼蜂成长。
最后,成品检查部分同样不容忽视。在收获赤眼蜂之前应对整个批次进行全面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形态、活力测试等内容。只有符合规定指标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合格品投放市场使用。
总之,《米蛾卵繁育赤眼蜂技术规程》DB14/T2195-2020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保障了赤眼蜂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流程顺利开展,这对于促进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