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动态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记录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种植区胞囊线虫种群动态的监测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713—2020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大豆种植中常见病害——大豆胞囊线虫的监测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等做出了详细规定,旨在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
一、监测点的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监测点应选择在常年种植大豆且有大豆胞囊线虫发生历史的地块。具体要求包括:土壤类型应为壤土或砂壤土,pH值在6.0-7.5之间,地势平坦,便于灌溉与排水。每个监测区域需设立不少于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面积约为1平方米。这样的设置可以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映整个区域的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动态变化情况。
二、样本采集与处理
关于样本采集,标准强调应在每年春季大豆播种前及秋季收获后各进行一次取样。采样时使用直径5厘米的环刀,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5个样点,将所取土样混合均匀后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实验室分析,另一份作为备份保存。土壤样品需保持湿润状态,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在实验室中,将土壤样品过2毫米筛网去除杂质,然后采用1毫米筛网分离出根系和胞囊。分离后的胞囊需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置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
三、种群密度测定
对于胞囊数量的测定,标准推荐使用显微镜计数法。首先将分离得到的胞囊放入载玻片上,滴加少量甘油乳胶液固定,盖上盖玻片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份样品至少计数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此外,还可以利用PCR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土壤中的胞囊DNA含量,以辅助判断种群密度。通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大豆胞囊线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监测结束后,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包括计算年度间胞囊数量的变化幅度、分布格局等指标,并绘制曲线图展示种群动态变化过程。同时,还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耕作方式等因素综合评估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程度。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备案,为后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DB23/T 2713—2020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款的具体解读。遵循该标准有助于提高大豆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