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瓜抗病毒病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侵染性克隆构建、接种方法、症状观察与评价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黄瓜对特定病毒病抗性的鉴定及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cumbe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o Virus Disease - Infectious Clone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1826-2020《黄瓜抗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侵染性克隆法》是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黄瓜抗病毒病抗性的鉴定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标准适用于通过侵染性克隆法对黄瓜品种或品系进行抗病毒病抗性鉴定。这一方法主要针对黄瓜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毒病害,如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等。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抗病毒病抗性”、“侵染性克隆”等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例如,“抗病毒病抗性”是指植物在受到病毒感染后仍能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而“侵染性克隆”则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的含有病毒基因组的DNA片段,能够感染宿主植物并引发疾病。
鉴定材料准备
在实验开始前,需确保所有使用的黄瓜种子均为同一来源且为健康状态。同时,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栽培环境,并按照标准化流程播种育苗,保证试验材料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病毒株系及浓度配制
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病毒株系,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制备一定浓度的病毒悬浮液。此步骤对于后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因此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应技能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接种方式与时间安排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将准备好的病毒悬浮液涂抹于黄瓜植株叶片上,注意控制好接种面积和数量。通常情况下,在幼苗期进行初次接种最为适宜,之后还需定期观察记录植株反应情况直至成熟期结束。
抗性评价指标
抗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程度:依据国际通用的标准对不同等级的症状表现作出量化评分;
2. 产量损失率:比较受试品种与对照组之间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差异;
3. 品质变化:检测果实大小、颜色、口感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4. 生理生化参数:测定相关酶活性、代谢产物含量等指标以反映植物体内防御机制的状态。
数据处理与分析
收集整理所有的观测数据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校正。
以上就是关于DB43/T 1826-2020《黄瓜抗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侵染性克隆法》中重要内容的部分解读。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