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烟粉虱、蓟马和蚜虫食诱剂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食诱剂的选择与使用、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烟粉虱、蓟马和蚜虫的食诱剂防控技术指导与实施。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ttractant-based Control of Bemisia Tabaci, Thrips, and Aphi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1827-2020《烟粉虱 蓟马和蚜虫食诱剂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生产中如何有效利用食诱剂防控这三种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从标准中的关键内容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开篇对“食诱剂”、“烟粉虱”、“蓟马”以及“蚜虫”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食诱剂”被定义为一种能够吸引并诱导害虫取食的物质组合,其目的是通过干扰害虫正常的觅食行为来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这一定义明确了食诱剂的作用机制,即不仅限于物理驱赶或化学杀灭,而是通过改变害虫的行为模式实现防治效果。
使用环境与条件
标准指出,在选择使用食诱剂时需考虑作物类型、种植密度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比如,在蔬菜大棚内使用时,应确保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避免因高温高湿导致食诱剂失效或加速分解。同时强调了在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重要性,以适应害虫活动规律的变化。
配方组成与制备方法
根据标准规定,食诱剂的基本配方包括引诱成分(如糖类)、增效成分(如氨基酸)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其中,引诱成分是吸引害虫的关键因素,而增效成分则有助于提高食诱剂的整体效能。此外,还特别提到在实际应用前需要经过小范围试验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确保不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施用方式与管理措施
关于施用方式,标准建议采取悬挂式或放置式两种主要形式,并给出了具体的间距要求。例如,在番茄田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诱捕装置,可以显著降低田间害虫基数。同时,对于诱捕到的害虫应及时清理,防止腐败变质吸引其他害虫或传播病害。另外,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及时补充新鲜饵料也是保证防控效果的重要环节。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最后,标准提出了效果评估的具体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害虫密度下降率、作物产量变化幅度等。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积累,不断优化调整配方比例和施用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应对害虫抗性发展问题,保持防控技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烟粉虱 蓟马和蚜虫食诱剂防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指导,而且注重细节把控,力求做到精准高效。它为我国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