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合理耕层构建的水旱轮作耕整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下的耕整作业及合理耕层构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lling and Land Preparation in Water-Dry Crop Rotation for Constructing Rational Plow Lay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1587-2020合理耕层构建的水旱轮作耕整作业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旱轮作模式下的耕整作业技术流程,确保土壤肥力和结构得到优化。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耕作前准备阶段,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上一季作物的种植情况制定详细的耕整方案。例如第5.1条规定:“在实施耕整之前应充分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及pH值等指标。”这一规定强调了前期调查的重要性,只有掌握准确的基础数据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耕整计划。
其次,关于耕作深度与方式的选择,标准指出:“耕作深度宜控制在20至30厘米之间,并采用深松结合旋耕的方式进行。”(见第6.2条)这是因为过浅的耕作无法有效改善深层土壤状况,而过深则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通过深松与旋耕相结合的方法,既能打破犁底层,又能保持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
再者,针对灌溉条件下的耕整作业,标准特别提到:“对于稻田区域,在插秧前需确保田面平整且灌水深度达到3至5厘米。”(参见第7.3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插秧效率,还能为水稻生长提供稳定的水分环境。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过度翻耕导致土壤过分暴露于空气中,从而引起水分流失或板结现象的发生。
此外,关于施肥与耕整同步的问题,标准建议:“结合耕整施入基肥时,应优先选用缓释肥料,并按照每公顷施用纯氮150至225公斤的标准执行。”(依据第8.1条)这样做可以减少养分流失的风险,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还应该注意不同作物对养分配比的需求差异,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调整施肥策略。
最后,在耕整完成后,标准强调要对作业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耕整后的田块应达到‘平整、疏松、无大土块’的要求,并且田面高低差不得超过3厘米。”(摘自第9.1条)这是为了保证后续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衡量耕整作业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DB42/T 1587-2020》从耕作前准备到具体实施再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详尽的技术指导,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该标准的各项规定,以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