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公兔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控制、饲料营养、日常管理、健康保健及繁殖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种公兔的饲养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Management of Male Rabbi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59.3-2020《种公兔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四川省地方标准,为种公兔的科学饲养和高效管理提供了规范指导。以下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在种公兔的饲养环境方面,标准明确指出兔舍应保持清洁干燥,温度控制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50%到70%范围内。这一要求旨在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免因极端温湿度导致种公兔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其健康状况及繁殖性能。同时强调定期清理粪便和更换垫料,确保空气流通性良好,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关于饲料配比,标准规定种公兔的日粮需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并且粗纤维含量不得低于10%。其中,蛋白质的比例应在16%-18%左右,这是基于种公兔日常活动量大、代谢旺盛的特点制定的。此外,还需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饲料配方,比如夏季可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比例来帮助降温解暑。
在日常管理上,标准建议每日观察种公兔的精神状态、食欲情况以及排泄物形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每周至少要进行全面体检一次,包括体重测量、体表检查等项目,以便及时掌握种公兔的身体状况。另外,还特别提到种公兔的运动锻炼不可忽视,每天应安排一定时间的自由活动或专门训练,以增强体质,提高配种成功率。
繁殖管理部分,标准提出了合理的使用频率和休息周期。一般情况下,成年种公兔每周配种次数不宜超过3次,连续配种2-3天后需要休息1-2天。对于初次使用的种公兔,则应更加谨慎,初次配种时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同时,要做好详细的配种记录,包括日期、时间、母兔编号等信息,便于后续跟踪评估种公兔的繁殖效果。
总之,《种公兔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为种公兔的科学饲养管理提供了全面指引,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促进兔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