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原大数据的数据分类与编码原则、方法和代码结构。本文件适用于草原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共享等相关活动。
Title:Grassland Big Data - Part 2: Data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021.2—2020草原大数据第2部分:数据分类与编码》是一项关于草原大数据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数据分类体系
该标准提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草原大数据分类体系,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类、生态监测类、资源管理类和灾害防控类四大类别。每一类下又细分多个子类,例如基础信息类涵盖了草原类型、植被覆盖度等具体指标。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实现数据的系统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编码规则
在编码规则方面,标准采用了层次编码法。每个数据项都有唯一的编码标识,编码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长度固定为8位。前两位代表大类代码,中间四位是中类代码,最后两位为小类代码。这样的编码方式便于计算机识别处理,同时也方便了数据交换与共享。
数据质量要求
标准对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四个方面。比如,在准确性上强调所有采集的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校验核实;完整性则要求不得遗漏任何必要的字段信息;一致性体现在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应保持逻辑上的协调统一;而时效性意味着数据需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实际情况。
数据安全保护
为了保障草原大数据的安全,标准还特别规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完善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实施加密存储传输技术以及制定应急预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等。
以上是对《DB15/T 2021.2—2020草原大数据第2部分:数据分类与编码》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这项标准对于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这一标准,可以有效提升草原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