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夏玉米高温气象灾害的鉴定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夏玉米种植区高温气象灾害的鉴定与评价。
Title:Cor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pprais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 Temperature - Part 2: High Tempera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144.2—2020《夏玉米气象灾害鉴定评价规范 第2部分:高温》是山东省地方标准的一部分,专门针对夏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遭遇高温灾害时的鉴定与评价制定了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高温灾害定义
标准明确指出,高温灾害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持续时间较长且对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显著不利影响的现象。这种灾害可能引起植株叶片卷曲、光合作用减弱以及籽粒灌浆受阻等问题。
鉴定指标体系
1. 温度条件:日最高气温≥35℃为高温天气,连续出现3天及以上即构成高温过程。
2. 持续时间:高温过程持续天数直接影响灾害等级划分,一般分为轻度(3-5天)、中度(6-9天)和重度(10天以上)三个级别。
3. 发生时期:不同生育阶段对高温的敏感性不同,苗期、拔节期、抽穗期至灌浆期尤为关键。
4. 土壤湿度状况:干旱条件下高温危害加剧,因此需结合土壤含水量评估实际影响程度。
灾害分级标准
根据上述指标,将高温灾害分为三级:
- 轻度:对产量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最终收获量;
- 中度:导致减产10%-30%,部分区域可能出现空秆现象;
- 重度:减产超过30%,严重情况下甚至绝收。
鉴定方法
1. 现场调查:实地考察受害田块,记录受害面积比例及典型症状表现。
2. 数据采集:利用自动气象站获取相关气象资料,并同步监测土壤水分变化情况。
3. 模型分析:基于历史数据建立适合本地条件的高温灾害评估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
应急措施建议
针对不同级别的高温灾害,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 轻度灾害:加强田间管理,如适量灌溉补充水分,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
- 中度灾害:实施抗旱保墒措施,必要时采取人工辅助授粉;
- 重度灾害:及时改种其他作物以减少损失。
通过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夏玉米种植区抵御高温灾害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