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的调查方法、诊断依据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的监测、诊断和防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of Bacterial Skin Rot Syndrome in Apostichopus japonic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131—2020《刺参细菌性腐皮综合征调查技术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刺参养殖过程中对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的调查工作。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刺参养殖区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的调查。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特定区域和特定病害类型,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范围依据。
2. 术语和定义:
- 细菌性腐皮综合征:由特定病原菌引起的一种刺参疾病,表现为体表出现溃疡、坏死等症状。
- 病原菌分离培养:从样本中分离出可能致病的细菌,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的过程。
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术语的理解,确保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样品应在发病早期采集,避免污染。
- 使用无菌工具采集病变部位组织及周围健康组织作为对照。
- 样品应立即放入专用保存液中,并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
此部分强调了样品采集的时间节点、方法以及保存条件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病原菌鉴定:
- 采用传统微生物学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
- 需要完成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测试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等步骤。
通过多种手段交叉验证,提高了病原菌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5. 流行病学调查:
-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发病时间、地点、规模、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等。
- 记录发病前后管理措施的变化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能够帮助识别潜在风险因子,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6. 防控建议:
- 加强水质监测,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
- 定期消毒池塘设施,减少病原传播机会。
- 合理投喂饵料,增强刺参免疫力。
这些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上是对DB37/T 4131—2020中关键条款的部分解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