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地小麦玉米周年减灾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储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旱地小麦玉米的周年减灾生产。
Title:Annual Disaster Reduction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yland Wheat and C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989-2020《旱地小麦玉米周年减灾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旱地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同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条文解读
# 一、品种选择
条文内容: 选择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和玉米品种,优先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
解读: 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抗旱性强的品种能够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维持较好的生长状态,而适应性广则意味着该品种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稳定表现良好。优先选用经过权威机构审定的品种,可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二、播种期确定
条文内容: 小麦适宜播期为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玉米适宜播期为春季4月中下旬。
解读: 播种期的确定直接影响作物的出苗率和后期生长发育。小麦在秋季适时播种有助于充分利用秋雨,促进根系深扎,增强抗旱能力。而玉米春季播种则需考虑气温回升情况,避免早春低温对种子萌发造成不利影响。
# 三、田间管理
条文内容: 实行轮作制度,合理安排茬口,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或渗灌。
解读: 轮作制度能够有效防止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升土壤肥力。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尤为重要。
# 四、灾害防控
条文内容: 制定详细的灾害应急预案,包括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解读: 面对自然灾害,提前制定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干旱时可通过覆盖地膜减少蒸发,洪涝时及时排水防渍,病虫害发生时采取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 五、收获与储藏
条文内容: 玉米应在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收获;小麦应在蜡熟中期至完熟期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干燥,入库前应进行清选。
解读: 收获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储存效果。玉米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不饱满,过晚则容易遭受鸟害或霉变;小麦同样需要把握好收获时间,确保籽粒充分成熟且不易破碎。收获后的妥善处理,如晾晒和清选,是保证储藏安全的重要环节。
以上是对DB41/T 1989-2020《旱地小麦玉米周年减灾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有效地指导旱地区域的小麦和玉米种植,提高生产效益,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