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豫北地区夏玉米棉铃虫综合防治的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豫北地区夏玉米棉铃虫的防治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tton Bollworm in Summer Corn in Northern Henan (DB41/T 1985-2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豫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夏玉米种植区,而棉铃虫作为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防控工作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DB41/T 1985-2020 豫北夏玉米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为科学、规范地开展棉铃虫防控提供了依据。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监测预警系统建立
标准明确要求在豫北地区建立完善的棉铃虫监测预警体系。这包括设立固定观测点,定期调查成虫数量和幼虫发生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预测虫害发展趋势。例如,当连续三天平均气温超过25℃且降雨量达到30毫米时,应立即启动高风险警报。此举旨在提前采取措施,避免虫害大规模爆发。
2. 生物与化学防控相结合
标准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具体而言,在棉铃虫低密度期优先使用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进行控制;而在高密度期,则需合理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等,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此外,还鼓励推广抗虫转基因作物的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
3. 农业生态调控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棉铃虫的发生概率,标准强调实施农业生态调控策略。其中包括轮作倒茬制度,避免连作导致病虫害积累;种植诱集植物吸引害虫转移注意力;以及通过深耕翻土破坏越冬蛹室等方式切断虫源链。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虫害压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
4. 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
标准指出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掌握正确的防治技术和操作流程。同时,建议成立专门的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5. 环境友好型管理理念
最后,标准特别强调在整个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环境友好型管理理念。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当前年度的产量目标,还要考虑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比如,在选择杀虫剂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的产品;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有益昆虫群体,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综上所述,《DB41/T 1985-2020 豫北夏玉米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挑战。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任务,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