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加工型玫瑰工厂化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设施、育苗基质、种苗选择、育苗过程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加工型玫瑰工厂化育苗生产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ctory Rose Seedling Cultivation for Proces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4T 043-2021 加工型玫瑰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是云南省玉溪市发布的关于加工型玫瑰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规范。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加工型玫瑰(Rosa rugosa)工厂化育苗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设施设备、种质资源要求、育苗程序、病虫害防治、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内容。
解读:这部分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对象和内容,加工型玫瑰主要是指用于后续加工的产品型玫瑰,而非观赏性玫瑰。工厂化育苗强调的是在可控环境下进行规模化生产。
二、环境条件
1. 温度:白天20℃~28℃,夜间15℃~20℃。
2.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之间。
3. 光照: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2小时,光照强度不低于20000lux。
解读: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证玫瑰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理活动。光照对于光合作用至关重要,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三、设施设备
1. 育苗室应配备自动温控系统、加湿装置、遮阳网等设施。
2. 使用无土栽培基质,如椰糠、珍珠岩混合物作为育苗介质。
3. 安装滴灌系统,确保水分均匀供给。
解读:现代化的育苗设施可以有效调控环境参数,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选用合适的基质有助于根系健康发育,而滴灌系统则能精准灌溉,避免水资源浪费。
四、种质资源要求
选择抗病性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并建立种质资源库进行长期保存。
解读:优质的种质资源是高产稳产的基础,通过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品种,可以显著提升育苗成功率及后期产量。
五、育苗程序
1. 种子处理:将种子浸泡于30℃温水中24小时后播种。
2. 播种方法:采用穴盘育苗,每穴播1粒种子。
3. 苗期管理:及时浇水施肥,注意通风换气。
4. 移栽定植:当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到大田。
解读:科学合理的播种方式和精心细致的苗期管理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成活率。适时移栽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植物尽快进入快速生长期。
六、病虫害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预防病虫害发生。定期检查植株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解读:这种方法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物理防治包括设置防虫网、人工捕捉害虫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化学防治则需谨慎使用农药,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产品,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七、质量检验与控制
对成品苗进行抽样检测,主要检测项目包括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发育情况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解读: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稳定可靠,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评估,可以客观评价育苗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