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中消毒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人员要求、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内各类公共场所、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人群聚集场所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消毒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infection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消毒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用要求》(DB11/T 1749.1-2020)是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为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消毒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及家庭等场所的消毒操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消毒原则与方法选择
5.1 消毒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消毒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既能迅速控制疫情又能保障人员健康和环境安全。
解读:这一原则强调了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在面对空气飞沫传播时,除了对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外,还需要加强通风换气;而对于接触传播,则应着重于手部卫生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5.2 方法选择
规定了物理消毒法(如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法(如含氯消毒剂)以及生物消毒法等多种方式,并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解读: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对各种消毒手段的敏感性各异,因此合理搭配使用可以提高效果。比如对于耐热物品可采用高温蒸汽灭菌,而对于不耐受高温的材料则更适合采用低浓度酒精擦拭。
二、消毒剂的选择与配制
6.1 消毒剂选择
推荐选用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上市的高效广谱型消毒产品,并且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解读:市场上存在大量声称具有杀菌功能的产品,但并非所有都经过严格测试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选购时务必查看是否具备合法资质证明文件。
6.2 配制要求
明确了消毒液浓度范围、作用时间以及稀释比例等内容,并特别提醒操作者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以免造成浪费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
解读: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消毒剂也可能因为品牌差异而在具体参数上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套用经验做法。此外,长期存放后可能会发生变质现象,所以最好现用现配以保证最佳性能。
三、现场操作注意事项
7.1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工作人员应当穿戴适当级别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用品,并且在作业完毕后及时脱卸并妥善处理废弃物。
解读: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不仅能够避免职业暴露风险,同时也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特别是在处理强腐蚀性物质时更要注意细节,比如佩戴护目镜防止液体溅入眼睛内。
7.2 注意事项
包括但不限于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黏膜部位、远离火源热源区域、定期检查设备状态等方面内容。
解读:这些看似简单的提示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一旦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如果误将两种互不兼容的化学品混合在一起使用,可能会引发爆炸事故;又或者是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疲劳进而增加意外发生的几率。
四、效果评价与维护管理
8.1 效果评价
提出了通过采样检测等方式来评估消毒工作的成效,并给出了合格标准值作为参考依据。
解读:仅仅依靠主观判断往往难以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引入科学严谨的方法来进行量化分析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也要注意记录每次操作的相关数据以便日后查阅追溯。
8.2 维护管理
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最新的知识技能,保持设施完好可用状态等。
解读:良好的管理体系是确保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只有当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付出的时候,整个团队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的知识体系也会不断更新迭代,因此终身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