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碱谷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整地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山西省盐碱地进行的碱谷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kali Millet Cultivation on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2078—2020《盐碱地碱谷栽培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盐碱地上的碱谷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指出,选择土壤pH值在8.5至9.5之间的地块作为栽培区域,并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整地时需深翻土壤30-40厘米,结合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品种选择
应选用抗盐碱能力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碱谷品种。例如,“晋谷21”等经过试验验证适合在山西地区种植的品种。种子处理上建议采用温汤浸种法,以促进发芽率和幼苗健壮生长。
播种技术
播种时间为春季气温稳定回升至10℃以上时进行。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之间,株距为15-20厘米。每亩播种量约为2公斤左右。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范围内,覆土后轻轻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田间管理
苗期要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齐苗。生长期要加强水分管理,特别是在抽穗开花期要保证充足水分供应。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可采取物理方法如设置诱捕器或化学药剂喷洒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控。
收获与储藏
当植株大部分叶片变黄且籽粒完全成熟时即可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3%,然后入库储存。储藏环境要求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不超过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
通过遵循这些规定和技术要点,可以有效提升盐碱地碱谷的栽培效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