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科尔沁沙化草地节水灌溉混播人工草牧场的建植技术及利用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科尔沁沙化草地地区节水灌溉混播人工草牧场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stablish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ixed-sowing Artificial Pasture in Korqin Sandy Grass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科尔沁沙化草地节水灌溉混播人工草牧场建植及利用技术规程》(DB15/T 1967—2020)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科尔沁沙化地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沙化草地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建植前准备
标准指出,在进行人工草牧场建植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评估,包括土壤类型、地下水位、植被覆盖度等信息。对于重度沙化区域,建议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平整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风蚀。此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以春季或秋季为宜。
二、混播草种的选择与配置
混播模式被认为是提升草地稳定性和抗逆性的有效手段。该标准推荐使用耐旱性强、生长迅速且具有互补性的多种草种组合。例如,可以将豆科植物如沙打旺与禾本科牧草如无芒雀麦搭配种植。每公顷推荐的播种量为豆科植物15-20公斤、禾本科植物30-40公斤。同时强调不同草种之间的比例要合理,确保各物种能够共同良好地发育。
三、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鉴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标准特别强调了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提倡采用滴灌或者微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减少水分蒸发损失。具体操作时需依据土壤湿度监测数据调整灌溉频率与水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盐碱化现象发生。另外,在非雨季期间适当增加灌溉次数有助于维持草地正常生长。
四、后期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人工草牧场长期健康发展,标准提出了定期修剪、除杂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管理要求。修剪高度应控制在5-10厘米之间,既能促进新芽萌发又能抑制过高草株遮挡阳光影响其他植物生长。针对常见害虫如蚜虫、螨类等,则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结合化学药剂的方式加以控制。
五、环境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最后,本标准还建立了基于碳汇能力、水土保持效果等多个维度的环境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量化分析,可以客观反映人工草牧场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后续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以上就是对DB15/T 1967—2020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技术规程,共同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