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犬只狂犬病免疫及免疫标识加施的操作技术要求,包括免疫前准备、免疫操作、免疫后观察与记录、免疫标识加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犬只狂犬病的预防免疫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bies Vacc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ing of Do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2T 275—2020《犬只狂犬病免疫及免疫标识加施操作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犬只狂犬病免疫工作的河南省地方标准。该标准从犬只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免疫操作到免疫标识的加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旨在有效防控狂犬病,保障人畜安全。
首先,关于免疫程序,标准明确指出犬只首次免疫应在出生满三个月后进行,之后每年应定期加强免疫一次。这一规定符合犬只免疫学原理,确保了免疫效果的持续性。同时,标准要求免疫记录必须完整准确,包括犬只信息、免疫时间、疫苗种类等,这为后续追踪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在疫苗使用方面,标准强调应选用国家批准使用的狂犬病灭活疫苗,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注射。此外,还特别提到疫苗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保持冷链条件,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疫苗效力。这些措施有助于保证疫苗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对于免疫操作的具体步骤,标准做出了细致指导。例如,注射部位应选择颈背部皮下组织,注射前需检查针头是否通畅,注射时要缓慢推注以防止漏液等。这些细节虽然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免疫标识的加施是该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准规定,经免疫合格的犬只必须佩戴统一的免疫标识牌或植入电子芯片。标识上应包含免疫单位名称、免疫日期、有效期等信息。这种做法不仅便于监督管理,也为公众识别免疫犬只提供了直观方式。
另外,标准还对免疫服务提供者的资质提出了要求,强调从事犬只免疫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这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
总之,《犬只狂犬病免疫及免疫标识加施操作技术规范》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在犬只狂犬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规范了免疫工作流程,还明确了各方责任,为构建和谐的人犬共处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