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三江平原地区水稻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控制种植模式的技术要求,包括耕作方式、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的规模化、低成本种植生产。
Title:Low-Cost Control Planting Model for Scaled Rice Production in the Sanjiang Pla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三江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其水稻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DB23/T 2686—2020 三江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低成本控制的种植模式》这一地方标准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标准概述
本标准适用于三江平原地区水稻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控制,旨在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标准涵盖了从品种选择到收获后的全过程管理,强调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条文解读
# 1. 品种选择
标准指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推荐使用高产稳产、抗病虫害能力强且适应性强的优质稻种。例如,对于寒地早熟区,可选用生育期较短、耐寒性好的品种如“龙粳31”等。这不仅能够确保作物正常成熟,还能有效规避因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 2. 土壤耕作与施肥
关于土壤耕作,标准建议采用深松结合旋耕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提倡施用有机肥料与化肥相结合的方法,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具体而言,在基肥施用时,每公顷可施入腐熟农家肥20-30吨,并配合适量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则需根据苗情灵活调整用量和次数。
# 3. 水分管理
水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实行浅湿交替灌溉制度,即保持田间湿润但不过度积水。特别是在分蘖期至拔节孕穗期期间,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植株健壮生长;而在抽穗结实阶段,则适当减少灌水量,防止倒伏现象发生。
# 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控是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标准提倡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以及适时喷洒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治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剂量,保护生态环境。
# 5. 收获与储存
当稻谷达到生理成熟时应及时收获,通常情况下应在90%以上的谷粒变黄后进行机械收割。收获后的稻谷需要经过清理、干燥等处理才能入库储存。标准建议采用低温通风干燥法保存稻谷,确保其品质不受损害。此外,还应对仓库环境进行定期检查维护,防止霉变等情况出现。
结语
《DB23/T 2686—2020》为三江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中的各项规定,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还需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内容,助力我国现代农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