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超粘磨耗层的术语和定义、材料要求、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中超粘磨耗层的设计与施工。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of Ultra-Viscous Wearing Course
中国标准分类号:P66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JXHTS 0003-2025《超粘磨耗层应用技术指南》中,相较于前一版本,标准在“材料性能要求”部分进行了较大调整,特别是对超粘改性沥青的黏度指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当前道路工程对耐久性和抗车辙能力的更高需求,也对施工和检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以“超粘改性沥青的黏度控制与施工应用”为主题,深入解读新旧版本标准的差异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在旧版标准(如TJXHTS 0003-2018)中,超粘改性沥青的黏度控制主要依据针入度和软化点等传统指标,虽能反映沥青的基本物理性质,但无法全面体现其在高温条件下的抗变形能力和结构稳定性。而新版标准则引入了“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作为核心指标之一,重点考察沥青在不同温度和频率下的复数剪切模量(G*)和相位角(δ),以更科学地评估其高温性能和抗车辙能力。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传统指标容易受到试验条件和操作误差的影响,而DSR测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重复性,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实际交通荷载作用下的沥青行为。因此,新版标准对超粘改性沥青的黏度控制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提升了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的科学性。
在实际应用中,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新标准重新调整材料采购和技术方案。首先,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DSR测试要求的超粘改性沥青,并确保其在规定温度下的G*值满足设计要求;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对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和摊铺温度的监控,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材料性能下降;最后,建议在关键路段进行小范围试验段施工,验证新材料在实际工况下的适应性和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此外,新标准还强调了对施工设备的适应性要求,例如摊铺机的熨平板加热系统、压路机的碾压方式等,均需与新型超粘改性沥青的特性相匹配。这不仅是对施工工艺的优化,更是对工程质量的保障。
综上所述,TJXHTS 0003-2025在超粘改性沥青黏度控制方面的调整,反映了我国道路工程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的趋势。对于相关从业人员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推动超粘磨耗层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