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救助管理站入站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流程、信息登记、健康检查、安全检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救助管理站的入站服务工作。
Title:Service Procedures for Admission to Relief Management S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C9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23/T 84-2016《救助管理站入站服务规程》是云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入站服务的流程和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入站接待
标准原文:5.1 接待
救助管理站应设有专门的接待区域,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环境整洁、舒适。接待人员需佩戴工作牌,态度热情、耐心细致地询问求助者的基本信息。
解读:这一条强调了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接待环境能够给求助者带来安全感,而专业的接待态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服务打下基础。
身份核实
标准原文:5.2 身份核实
对求助者进行身份核实,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并记录在案。对于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件的求助者,可通过公安部门协助查询其身份信息。
解读:身份核实是救助工作的首要步骤,准确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后续制定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同时,利用公安部门的技术手段可以弥补求助者自身提供的信息不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健康检查
标准原文:5.3 健康检查
救助管理站应对所有入站求助者进行健康检查,重点检查传染病、精神疾病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联系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
解读:健康检查是保障其他受助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性疾病或精神障碍患者,采取隔离或其他必要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食宿安排
标准原文:5.4 食宿安排
根据求助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合理安排食宿。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保证每日三餐供应;住宿区应保持清洁、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生活用品。
解读:合理的食宿安排不仅关系到求助者的身体健康,也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需要特别的关注与照顾,确保他们得到适宜的生活保障。
心理支持
标准原文:5.5 心理支持
关注求助者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可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压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解读:心理支持对于长期流浪在外的人来说尤为重要。许多流浪者可能因为遭遇过创伤经历而导致心理问题,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联系
标准原文:5.6 家庭联系
积极寻找求助者的亲属信息,尝试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协商确定后续安置方案。如果确实无法找到家属,则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解读:家庭是每个人最坚实的依靠,帮助求助者与家人团聚是最理想的结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社会资源协调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团聚目标。
以上就是关于DB5323/T 84-2016《救助管理站入站服务规程》部分内容的深度解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