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试验方法、结果判定及档案保存。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door Identification of Seedling Blight Resistance of Rice Varieties to Rice Bla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911-2020《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范》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的室内鉴定工作。这项标准的发布为稻瘟病抗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材料、试验条件、接种方法、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等内容。以下是对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稻瘟病”、“苗瘟”、“抗性”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确保在不同地区和机构间使用统一的语言表达。例如,“苗瘟”被定义为水稻幼苗期感染稻瘟病的情况,这是鉴定抗性的重要阶段。
试验材料
标准要求选择健康、无病害的水稻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并规定了种子的处理方法。种子处理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包括消毒和催芽等操作。
试验条件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标准对试验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温度应控制在24℃至28℃之间,湿度保持在90%以上,光照时间为每天12小时。这些条件模拟了稻瘟病自然发病的环境因素。
接种方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稻瘟病菌株的培养、稀释以及接种的具体步骤。接种方法采用喷雾接种法,这种方法能够均匀地将病原菌分布到植株表面,提高接种效率和准确性。
病情调查
在病情调查部分,标准指出应在接种后7天至14天内进行调查,记录每个植株的发病情况。调查时需要观察叶片上的病斑数量、大小和颜色,并据此判断植株的抗病程度。
抗性评价
最后,标准给出了抗性评价的标准,通常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三个等级。通过对比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表现,可以得出水稻品种的抗病指数,从而评估其抗病性能。
总之,DB35/T 1911-2020标准为稻瘟病抗性鉴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对于推动水稻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该标准,科研人员能够更有效地筛选出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