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地云杉组织培养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培养条件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沙地云杉的组织培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of Sabina chinensis in Sandy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938—2020沙地云杉组织培养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沙地云杉的组织培养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标准范围与适用对象
该标准规定了沙地云杉组织培养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沙地云杉种苗繁育及科学研究。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其在实际操作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外植体应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幼嫩枝条或叶片。处理时需用75%酒精消毒30秒后,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这一过程保证了外植体的无菌状态,减少污染风险。
培养基配制
推荐使用MS基本培养基,添加6-BA 0.5-1.0mg/L和NAA 0.1-0.2mg/L作为生长调节剂。蔗糖浓度设定为3%,琼脂浓度为6-7g/L。pH值控制在5.8左右,并在121℃条件下高压灭菌20分钟。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能够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
继代培养
初次培养后每20-25天进行一次继代,每次转接时将愈伤组织切成1cm³大小的小块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上。保持温度在25±2℃,光照强度1500-2000lux,每日光照时间为12小时。这样的条件有利于愈伤组织持续生长并逐步分化出芽点。
生根培养
当芽长至2-3cm时转入生根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推荐使用1/2MS+IBA 0.5mg/L+NAA 0.2mg/L的组合。生根培养基的pH值同样为5.8,并维持相同的温光条件。此阶段重点在于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成活率。
移栽管理
待根长至2-3cm时可移至温室进行驯化。初期采用高湿度环境(相对湿度90%以上),逐渐降低至70%-80%,同时逐步增加光照时间直至全日照。移栽基质选用疏松透气的混合土,如腐殖土与珍珠岩按3:1比例配置。科学的移栽管理有助于提高幼苗适应性,减少死亡率。
通过上述关键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显著提升沙地云杉组织培养的成功率,为保护这一珍贵树种资源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