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价程序、指标体系、数据获取与处理、评价方法及结果表达。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湿地生态承载力的评价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Wet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X1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544-2019《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是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主要用于指导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该标准明确界定了“湿地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即在一定时期内,湿地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干扰而不发生不可逆变化的能力。这一定义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标准提出了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壤保持能力等在内的多个评价因子。例如,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评估,要求综合考虑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以及栖息地连通性等因素,确保全面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再者,在数据采集与处理章节中,标准强调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规定应优先采用长期监测数据,并通过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数据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此外,关于评价模型的选择,标准推荐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综合评判法来构建评价模型。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整合多源信息,帮助决策者更直观地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压力。
最后,在结果解释与应用环节,标准指出评价结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强的保护措施建议。比如,如果发现某区域湿地的水资源利用率过高,则需要制定相应的节水灌溉计划或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从多个维度规范了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工作的流程和技术要求,为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